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重点实验室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Processing for Building Big Data?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Processing for Building Big Data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和筑讯通机电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由北京市科委批准成立。实验室依托北京建筑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建设综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建筑行业优势和建筑节能、建筑安全领域技术优势,北京市气象局城市气象数据分析,以及筑讯通机电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建筑能耗和建筑安全数据分析的优势,通过产学研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研究构建建筑大数据技术体系,为建筑节能与安全服务。实验室主任为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郭茂祖教授,副主任为副院长魏东教授。

  实验室瞄准国家在智慧建筑和智慧城市资源、能源、环境和安全领域中的战略需求,根据建筑科学的发展趋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开展建筑大数据核心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实验室重视结合国家和北京市建设和发展需求开展研究,2020年适时开展了疫情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便能够为国家和首都北京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实验室通过3年的建设,在城市计算、智慧城市安全防范、建筑节能和安全运维等领域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实验室主要设立面向城市时空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和建筑安全与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基于BIM的建筑数据管理与建模方法研究3个研究方向。其中,面向城市时空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方向主要研究城市时空大数据的获取与噪声处理、城市数据的时空关联属性挖掘和多源信息融合、面向多源时空数据的深度学习网络的结构和训练方法,以及城市规划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典型应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和建筑安全与节能关键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城市综合管廊故障诊断与安全智能预警、智慧社区安全防范智能预警和公共建筑能耗诊断;基于BIM的建筑数据管理与建模方法方向主要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在智慧建筑、智慧城镇和高速公路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室成立3年来,在《Neurocomputing》、《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软件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EI学术论文70篇左右,获得专利20余项。

  2019年实验室获批牵头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即“个体-群体时空活动轨迹挖掘方法研究(61871020)”、“基于深度视觉学习的汽车辅助驾驶安全关键方法研究(61871021)”;获批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面向智慧城市中时空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IDHT20190506)”;实验室2019年度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共3项;2019年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EI论文11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出版学术专(译)著5部,申请、获得专利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1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

  实验室目前拥有西城校区、大兴校区两个场地,其中西城校区占地578.41平米、大兴校区占地576.22平米。实验室配置了117件(套)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170.69万元;仪器设备中包括数据处理高性能计算工作站、通风空调节能系统、火灾报警及应急系统、BIM计算平台等,满足智能建筑大数据的科研需求。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建设有大型云计算中心、云数据中心硬件平台,具有强大的大数据计算能力。

  实验室设有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定期举办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实验室发展规划,审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等。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40人,其中研究人员34人,管理人员6人,主要由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科研骨干组成。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34人。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重点实验室证书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组织机构架构图

  

  

  建筑大数据基础理论相关研究内容

  

  

  基于BIM的建筑数据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建筑安全监测与管理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内容

  

  

  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相关研究内容

  

  

  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